![]() |
贡红日 |
性别: 男 部门: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电话: 000-0000000 办公地址: 生命科学学院新生物站C201室 职称: 教授 招生专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邮箱: gonghr@nankai.edu.cn 通讯地址: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 [300071] |
个人简介南开大学高端人才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硕博分别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及南开大学,专注氧化磷酸化系统的前沿基础与创新应用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主持)、教育部U40项目资助,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Molecula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eLife等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担任天津市蛋白质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天津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并担任 Nature、Nature Chemical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等期刊审稿人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评审专家。
教育经历工作经历2021.12 —— 今 教授 2019.07 —— 2021.12 副教授
研究方向能量生物学实验室 Laboratory of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所有生命活动均依赖能量(ATP,腺苷三磷酸)驱动。呼吸作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生命体中的能量代谢过程,在需氧细胞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电子和质子。在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内膜或原核生物的细胞质膜上,这些电子通过一系列电子传递载体最终传递给氧,形成水,同时建立跨膜质子梯度。这些电子载体按特定顺序排列,构成从供氢体到氧气的电子传递链,亦称呼吸链。电子传递与 ATP 生成紧密耦合,这一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是地球上生物体主要的能量转换机制。氧化磷酸化在产生能量的同时,也会生成活性氧(ROS),过量的 ROS 与衰老及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随着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和药学等领域的不断进步,氧化磷酸化系统与病原菌生长、肿瘤发展、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之间的联系日益受到关注,使其成为新兴的药物开发靶点。过去近 50 年里,全球首个抗结核新药贝达喹啉通过靶向抑制结核分枝杆菌氧化磷酸化系统中的 ATP 合成酶发挥杀菌作用;人源氧化磷酸化系统中的 ATP 合成酶也被认为是治疗依赖氧化磷酸化供能的白血病等肿瘤的潜在靶点;针对真菌氧化磷酸化系统复合物 II(琥珀酸脱氢酶)的杀菌剂已成为全球农药市场的新宠。此外,深入研究生物体内的活性氧清除系统并加以应用,同时调控能量代谢,有望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等衰老相关疾病提供新策略。 本研究团队深耕氧化磷酸化系统前沿领域,深入探究其基础科学问题,同时致力于推动该系统在结核病治疗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领域的应用创新与实践突破。 科研成果2024年7月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发表题为“Inhibition of M. tuberculosis and human ATP synthase by BDQ and TBAJ-587”的研究论文,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结核分枝杆菌ATP合成酶和结合BDQ及其衍生物TBAJ-587的高分辨率电镜结构,并解析了人源ATP合成酶结合BDQ的高分辨率电镜结构,阐释了BDQ及其衍生物TBAJ-587抑制结核分枝杆菌ATP合成酶的分子机理,同时揭示了它们与人源ATP合成酶间的交叉反应机制,对于开发新一代高选择性的抗结核药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605-8 2023年6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Molecular Cell》发表题为“Structure of the human ATP synthase”的研究论文,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人源ATP合酶四种构象的高分辨率电镜结构,进一步推进了对ATP合成酶合成/水解ATP过程中旋转催化机制的认识。此外,我们分析了相关临床突变致病的分子作用机制,发现报道的突变体多出现在亚基之间的接触面上,影响了复合物结构的稳定性,为疾病的理解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人源ATP合成酶结构的解析将为开发靶向性更好、副作用更低的抗结核药物以及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3.04.029 2023年4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发表题为“Structure of the human respiratory complex II”的研究论文,解析人源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高分辨率的电镜结构,阐明了其结构特征并提出了电子传递机制。我们同时分析了相关临床突变致病的分子作用机制,发现报道的突变体影响复合物结构的稳定性,为疾病的理解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本研究也将为开发靶向性更好、副作用更低的抗结核药物以及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216713120 2023年1月在国际著名药物化学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发表题为“Discovery of 1-hydroxy-2-methylquinolin-4 (1H)-one derivatives as new cytochrome bd oxidase inhibitors for tuberculosis therapy”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新的有望成为抗结核药物的结核分枝杆菌呼吸链细胞色素bd复合物抑制剂。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jmech.2022.114896 2021年11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eLife》发表题为“Structur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ytochrome bcc in complex with Q203 and TB47, two anti-TB drug candidates ” 的研究论文,阐明抗结核候选药物Q203和TB47发挥特异性杀菌功能的分子机理,为进一步优化上述候选药物及开发更为有效的抗结核新药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链接:https://doi.org/10.7554/eLife.69418 2021年 7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 “Cryo-EM structure of mycobacterial cytochrome bd reveals two oxygen access channels” 的研究论文,解析耻垢分枝杆菌细胞色素bd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电镜结构,提出一种新的醌氧化与氧还原相偶联的催化机制。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4924-w 2021年4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线发表题为“Architecture of the mycobacterial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with a membrane-embedded Rieske FeS cluster” 的研究论文,解析耻垢分枝杆菌呼吸链复合物琥珀酸脱氢酶(Sdh1)天然状态及与底物结合状态的两种高分辨率电镜结构,为抗结核病的药物开发提供了结构基础。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022308118
2021年4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表题为 “Cryo-EM structure of Mycobacterium smegmatis DyP-loaded encapsulin” 的研究论文,运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首次成功解析了一种天然提取的、装载DyP蛋白的分枝杆菌蛋白纳米隔室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纳米隔室系统清除过氧化氢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的分子机制,为抗结核病的药物开发提供了结构基础。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025658118 2020年8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trimeric Mycobacterium smegmatis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with a membrane-anchor SdhF”的研究论文,解析耻垢分枝杆菌呼吸链琥珀酸脱氢酶(Sdh2)的高分辨率电镜结构,为抗结核病的药物开发提供了结构基础。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011-9
2018年10月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题为“An electron transfer path connects subunits of a mycobacterial respiratory supercomplex”的研究论文,解析耻垢分枝杆菌呼吸链超级复合物III2IV4SOD2的高分辨率电镜结构,揭示生命体内一种新的醌氧化与氧还原相偶联的电子传递机制。此外,我们首次通过结构生物学的研究,发现超氧化物歧化酶直接参与呼吸链系统氧化还原酶超级复合物的组装,并协同工作的现象。链接:http://doi.org/10.1126/science.aat8923 社会兼职天津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 天津市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委员 天津市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专家组成员 天津市南开区青年联合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防痨协会青年理事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基础学组委员 教学经历本科生《致命的敌人》 荣誉称号南开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南开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天津青年创新能手吴瑞奖学金 |
|
570 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