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解读-细胞自噬”科普活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作者:李登文发布时间:2016-11-09浏览次数:596

  201611316时,由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天津市细胞生物学学会、南开大学科协主办的高端科普活动――解读诺贝尔奖细胞自噬科普活动在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站一楼报告厅举行。来自清华大学的俞立教授给在座听众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细胞自噬的报告,众多老师和学生前来学习,座无虚席。

  俞立教授首先介绍了细胞自噬的发现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细胞自噬的意义,并深度解读为什么细胞自噬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大隅良典可以独立获得诺贝尔奖?Ohsumi在上世纪90年代时利用酵母作为一个遗传模型来研究这一现象,进而用酵母进行遗传筛选,进而找到了很多跟自噬相关的基因。这些过程对今后了解自噬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Ohsumi不但是找到了这些基因,还分析了这些基因怎么在这些聚合体里起作用,他奠定了自噬的分子基础。

  俞立教授还介绍了大隅良典先生在科研中的一些趣事。他的学生叫他"仙人,他的样子也是一个仙风道骨的科学家。他能写一手非常好的毛笔字。他不太关心世俗生活,完全活在科学和精神世界里。他喜欢喝酒,在得了京都大奖后,他用奖金酿了一桶威士忌,装瓶后瓶上写了一段话:从酵母所学的。然后签上他的名字。

  俞立教授2009年回国在清华大学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他之前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从事TGF-β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阐述了TGF-β激活MAPK激酶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并发现MAPK激酶通路是TGF-β引起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重要途径研究成果在“Science”“PNAS”上发表,引起广泛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俞立教授进一步介绍了自己实验室发现的新细胞器迁移体(Migrasome)的机制与功能。谈及自己的科研经历,俞立教授感慨颇多。他讲述了当年求学的趣事,并讲述了科研工作几个重要的关键点,让在场的同学对科研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俞立教授风趣幽默的谈吐以及对科研的热忱深深的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此次讲座精彩且轻松,讲座结束后,参会的师生对俞立教授的科研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争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俞立教授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解答,本次讲座在大家的掌声中宣告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