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学院承担及参与各类国家重大与重点项目3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3项(刘林、杨志谋、洪章勇),青年首席1项(贡红日),杰青3项(丁丹、黄兴禄贡红日),优青4项(王恺、贡红日、叶瑱王伟伟)。近5年共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963篇,其中包括如NatureScienceCellNature Chemical BiologyNature Cancer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rotocolsMolecular CellPNAS等国际顶级杂志文章。

5年取得的科研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9项,获得专利授权13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项。大胆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积极与国药中生、华大基因等企事业单位展开科研合作,多项专利成果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应用成果和科研转化。我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产出高水平成果,为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卡脖子”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还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破解了抗结核药物贝达喹啉及其衍生物作用机理,对于结核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对进一步优化贝达喹啉及开发类似甚至更为有效的新药起到推动作用;报道了结直肠癌化疗耐药性产生的新机制,并首次筛选出靶向耐药结直肠癌的单克隆抗体LGR4-mAb,该抗体有望用于临床治疗,且该抗体产品已申请国际专利;发现了一种基于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制备近红外长余晖纳米探针的新方法,通过该方法制备的纳米探针能够同时实现余晖信号的红移和增强,用于高水平肿瘤成像和成像引导的肿瘤切除在天津市西青区第六埠村、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甘肃省庄浪县建立4个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在科技助农、教育扶贫等方面开展工作在甘肃庄浪建设丹参科技创新园,助力丹参---深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建设,极大地提升了丹参产品的附加值,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并且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北京密云引进以虫治虫微生物菌剂等绿色农业方法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同时减少了化学肥料及农药使用量,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生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积极向社会开放,每年定期举办科普宣传讲座、天津市科技周、实验室开放日活动2023年,被天津市科技局、市教委、市科协联合认定天津市科普基,获得市民与媒体的一致好评

按照国家战略布局,我院正在积极建设国家基础研究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同时积极参与南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认知科学学科交叉中心和新物质创造学科交叉中心的建设规划,推动学科融合发展。积极参与天津市天开园开发建设,与天开西青园共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转化基地,与天保基建共建人工智能免疫药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