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邻家“女孩”王秀杰:从事科研这行真好
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
王秀杰是典型的“别人家孩子”。
她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7岁博士毕业加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成为当时中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30岁生日前成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年轻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岁成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40岁这一年又当选了党的十九大代表。
在外人看来顺风顺水的人生,只有王秀杰自己知道经历过哪些压力和挫折,尤其是2010年的一场大病,使她更明确人生的目标:“人一生中能用来工作的时间并不多,能把智慧和努力换成对国家和人民有意义的成果,是我最大的追求。”
如今,王秀杰正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向着这个目标加速冲刺。
揭秘“暗物质”
2015年3月《细胞―干细胞》杂志的封面颇有中国风――被设计成单链的RNA “长城”上布满了一个个“烽火台”,它们显示的是甲基化修饰所在的位置。
这是来自3个中国研究组的工作,也是科学家第一次揭示miRNA在调控mRNA 甲基化修饰方面的全新功能与作用。RNA甲基化是修饰生物体表观遗传特征的途径之一,会影响基因表达,调控生物的生长发育、疾病等生理功能。
王秀杰是文章的通讯作者之一,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该成果揭示了RNA甲基化形成的选择性机制,在拓展miRNA的新功能和发现新的细胞重编程调控因素方面具有引领作用。miRNA是目前研究最深入,也是功能最广泛的一类非编码RNA。
由于不翻译成蛋白质,许多非编码RNA过去被认为无用,直到最近十几年才被认识到其重要调控功能,但具体功能尚未探明,因此也被称为生命调控的“暗物质”。对这类“暗物质”的研究最近几年入选了《科学》杂志十大科技进展,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门方向。
科学发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在《细胞―干细胞》这篇文章发表之前的两年,王秀杰与合作者们带领学生艰苦攻关,几乎全年无休。文章发表的当天,王秀杰在朋友圈写到:“终于把中国的长城符号带到干细胞领域最顶级杂志的封面了!这应该是个开辟新领域的成果,两年多的辛苦与煎熬,终于有了回报!”
王秀杰从事的是生物信息学研究,即用计算机来处理生命科学中的大数据,并从中挖掘出调控规律。她说:“生命科学已经进入到了用高通量的方法来解析生命调控规律的时代。”
十多年来,王秀杰的团队主要致力于非编码RNA 的发现与功能研究,已经两次与合作团队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对于这些成绩,王秀杰有些意外,她很感谢自己的合作伙伴:“科学研究具有不可预见性,我一般不会对项目设定硬性指标,但会尽力做到最好。”
使命的召唤
“最近我正在自学《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王秀杰笑着告诉记者。
一位生物信息学学者开始研究中药,这源于王秀杰同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项合作――用现代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解析中药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将中药现代化,将来进行成分和功效明确的新药开发。
2016年,中医药发展被确定为国家战略,但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抢先布局,有些中药配方甚至已被外国申请专利。“不让祖先流传下来的瑰宝被外企抢走”是王秀杰和合作者的共同心愿。
长期以来,传统中药配方复杂、药效不清,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也如同“暗物质”一样,制约中医药发扬光大。
研究组通过初步研究证实,中医药确实有其智慧。如普遍被认为有利于心血管的山楂,经分析发现,确实含有多个能够与抗氧化、保护血管相关蛋白质结合的化合物。该研究阐明了山楂的有效成分及其分子机制。
“我们的工作刚刚开始,目标是去糟粕、存精华。”王秀杰说。
实际上,在2010年之前,王秀杰的研究领域仅限于植物,向人类疾病研究的转变发生在2010年。那一年,她大病一场,令她反思人类对健康的迫切需求,也使她更加明确科学研究争分夺秒的紧迫性。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8月的批示,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调整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这更坚定了王秀杰的决心,也加强了其团队的使命感。
“有趣的问题很多,但是在一个人最宝贵的年纪,把大把的青春放在科研上,那么一定要思考课题的创新性与重要性是否值得投入。”王秀杰这样引导学生和团队。
王秀杰透露,其团队在生物细胞3D打印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好的进展,目标是5年之内获得可用于临床的人造器官。
“从事科研这行真好。”王秀杰感叹道:“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做有意义的事情,让更多人受益,也算不负韶华,不负国家和家人的支持。”
一生的朋友
面对人才流动的各种诱惑,王秀杰坦言从未动过念头。
2004年她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回国时,被称为“27岁的女科学家”、“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伴随而来的是各种质疑。回顾当初的巨大压力,王秀杰对中科院、对研究所,对领导和同事都心存感激。“没有他们对我的认可和支持,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时至今日,王秀杰最看重的仍是这份情谊。
对团队、对集体、对党和国家的大爱支撑王秀杰不断前进。
大学二年级,王秀杰刚满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来她坚持严于律己,坚持党性原则,被同事们评价为“正能量的典范”。她不仅自己是“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获得者,她的研究组也获得“中国科学院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
王秀杰看着文静柔弱,对待工作有时却异常严格。她的学生在提交重要报告前,都会主动请别人帮忙检查,因为即使资料中有微小错误,老师都能敏锐地发现。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实验室日益和谐、奋进。
在学生看来,夜里3点收到王老师的邮件是件稀松平常的事。2010年她因病手术,医生要求休息两个月,但因为科研任务急迫,半个月后她就回到了实验室,以至于伤口断断续续疼了一年多。
“我特别看中公平,老师要以身作则,努力工作的人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推崇,这样的团队才会越来越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王秀杰说。
作为研究所的党委委员和所在研究中心的党支部书记,她不断创新党建工作,以党建促科研。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党课上,王秀杰说:“党员的身份就像陪伴一生的正直朋友,是漫漫人生中帮我们抵制诱惑避免犯错的约束,也是使我们超越自我不断进步的鞭策”。
在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之后,她说:“我会更加努力,做对得起国家科研投入的工作,不负党的信任。”
(自“科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