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陈凌懿:做科研要基于对未知领域的兴趣

发布者:王一涵作者:陈若瀚 张冰琦 黄璟杨发布时间:2018-11-23浏览次数:2710

为增强本科生专业学习的针对性和深广性,我院新媒体中心对副院长陈凌懿教授进行了专访。陈凌懿教授在采访中提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跨学科知识、科研兴趣等方面的要求,并向本科生的课内外学习提出了建议。



陈凌懿教授指出,做好科研需要有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他谈到,科研是个综合性的项目,这就对科研人员的科学知识体系、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综合要求。其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是关键。科研人员要能通过逻辑分析去找到问题的关键点,从而解决问题。除思维能力之外,把握机遇也是科研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科研人员在某一新技术出现时进入行业,并利用这项技术取得了突破,那么这就是一项成功的科研。

在谈到生物专业与其他理科专业关系的时候,陈凌懿教授认为应该将其他学科的技术与知识点应用到生物研究上。“生物不算是一个普适的学科,但不管是哪个领域,研究的对象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到动物个体,所有的研究都遵守数理化的原理与规则。研究对象是生物,实则上是在研究一些通用的原理,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通用的方法也都是依赖别的学科的。”陈教授说。

对于一个学科的前景好坏,陈凌懿教授的评判标准是学科的活跃程度。“评价一个学科处于上升期还是下降期,应该看其发布新成果的频率以及新成果的重要性。过去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有很多令人振奋的新发现都发生在生物领域。”陈教授还提到人类现在对生物的理解远远不如物理化学,生物是个亟待大家开发探索的领域。

陈凌懿教授谈到,做科研要有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做科研的目的不是追求金钱,而应该是基于对未知领域的兴趣。你做得不好,在什么领域都赚不了钱。”陈教授说,“科研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生物学研究需要脑力和体力,研究之前,要想明白你去做这个课题的背景意义。”谈到科研带来的收获,陈教授回答道:“收获在于你追求什么,如果你追求的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你收获的就是结果。短期你可能收获不到金钱,但从长期来看,是有可能会获得金钱的。但是做生物的研究,一定要是喜欢,不能把金钱当作自己的最终目的。”

对于科研兴趣转移的问题,陈教授表示,随着学习的进展,每个人的想法都会改变。陈教授在博士期间做的是酵母的转录调控研究,是一项比较基础的研究,他在攻读博士后前就会考虑是换个领域还是继续做下去。“我需要做长远考虑,不仅是在读博士后的时候做什么事情,还要考虑读完博士后做什么事情,我想独立运行自己的实验室,这就需要足够的经费,研究酵母,经费就会有局限性,所以我就跳出了这个课题,那个时候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所以我就结合了我的背景,将研究放在了胚胎干细胞上。”

访谈最后,陈凌懿教授对本科生的科研和课内外学习提出了建议。陈教授建议本科生不要太着急进实验室,首要任务是把课程学好,因为学分绩也是升学发展的重要考察因素。但是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提早进入实验室。“进入实验室的时候也需要增加相应的知识,看条件,有的同学适合提早进入实验室,学习能力很好,知识还不够,通过进入实验室来学习知识也是可以的。”在学习方面,陈教授指出本科生要做到广泛阅读。“不仅仅读课本上的内容,还要读课外与生物学相关的书籍。阅读的时候要思考,总结阅读之后对这个领域了解了什么,这个领域已知的是哪些,未知的是哪些,在未知的那片区域中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但如果读完一年深入了解后发现并没有那么感兴趣,就可以换一个方向。有些同学一直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就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学生物,或是阅读、思考得不够深入。”陈教授说。

陈凌懿,北京大学学士、美国西北大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现任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维持的分子机制、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肿瘤的致病基因及其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