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我院青年志愿中心组织六名同学拜访刘国卿教授。刘教授致力于昆虫学研究,虽然到了可退休年龄,但仍坚持着研究工作。
刘教授亲切接待了同学们。在交谈中,他回忆了自己与昆虫分类的初次接触。他入学时正值文革结束,五年没有招生的南开大学在当年录取了七百多人,其中留校的只有五十人,而他就是那五十人之一。刘教授谈到,当年学生的专业选择范围很窄,但不管选了什么,都会认真学下去。那时他选择了生物,并开始了昆虫研究。当时,昆虫是南开很强的专业。刘教授说,学昆虫实际上不仅仅是研究昆虫本身,还要了解动物、植物等相关知识。只有平时积累的知识多了,才能做好研究。
刘教授还讲述了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当年,大家在中学都学俄语,直到上大学后才发现要想搞好生物学,就应当学好英语。回忆起买英文辞典的情景,刘教授说,当时在新华书店排了很长的队,都是等着买辞典的人。在辞典没到的时候,他每天都去询问发行日期,在发行那天更是早早去排队等待。谈到练习英语听说,刘教授说,这两者都是只有勤加练习才能学好。“英语讲座听不懂就更要多听,挺多了耳朵就有感觉,口语也是,只有说了才能会说。”
刘教授谈到,当时的学生,学习不为钱财,心中想的只有建设国家。他说,科研也是一样,不能为了名利而去科研,而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真正喜欢了,才会沉下心去做。他时常在显微镜前坐一下午、一整天,为了绘制正在编写的书中所需要的图片。他说,前人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后来者就可以踏着这步台阶,推动进一步的研究。他举了个例子:“现在中国研究火箭的,有三十多岁的,他们厉害吗?厉害,但是有了前面的老人的基础,他们才能研究出这更厉害的。”他的桌上正放着自己编写的《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六十二卷》,至今仍在为编写和修订书籍做工作。
刘教授教了半辈子的书,自言喜欢“说教”。只有衷心希望年轻人走好前路,才会殷殷教导。讲到对学子的要求和期望,他主要谈了以下几点:万事万物在了解后才能做评判,比如历史问题要站在历史角度去看;多看、多分析、多经历、多感悟,兼听则明;自主学习,但同时要有自己的方法;多和相关专业教授、博导交流;要学会生活,生活是给自己的。刘教授还谈到,成功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我们所阅读书籍的作者以及为我们提供资料的人,都是我们的助力者,对此我们要学会感恩。科学正是人们不断的探索中前进的。
交流最后,刘教授说,现在的中国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同学们生在了好的年代,有很多机会和选择。他鼓励同学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努力学习,专心研究 ,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