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级博士卫永禛获周恩来奖学金

发布者:孙越作者:发布时间:2019-12-26浏览次数:868

    卫永禛同学于2015年通过推免保送到南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正如同周总理《雨中岚山》中的一句诗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在这里他遇见了一群“肝胆之人”,而南开园将他们的生活交织在了一起。

    张伯苓校长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体育活动在他的生活中必不可少,院长杯篮球赛,院长杯乒乓球赛的赛场上总缺少不了他的身影。体育带给他健康体魄的同时,也教会了他勇攀高峰的体育精神。

    作为一名心系社会的青年志愿者,他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关心社会薄弱群体,多次组织并参加敬老院服务活动。同时作为志愿者他更为关心祖国西部贫困山区的教育情况,曾发起并参加面向张掖地区小学的爱心活动,为边远山区的儿童传递社会的关心与希望。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他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研究生党支部的党支部书记。为提高大家的理论学习热情,他组织了知识竞赛,观看电影,参观纪念馆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为解决大家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他多次邀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代表为支部做专题报告;为了创造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他邀请外国语学院的优秀同学与支部交流。在不断学习中,他得到了大家的信任与认可,获得了“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周学长的这句诗同样可以用来描述他的科研工作历程2018年我国农村和城镇心血管患病人数已经高达2.9亿。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据,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这种严峻形势必然会严重威胁我国现阶段及未来的人口健康和社会发展。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他的研究从一个小小的人工血管开始。

    博士期间,利用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活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他毅然投入对人工血管的研究。希望利用他的生物学知识,解决临床上人工血管面临的问题。在读期间共围绕该领域发表SCI论文9篇,核心期刊1篇,参写专著一部。其中以第一或共同一作发表SCI论文3篇,核心期刊1篇,平均影响因子16.7。此外还有两篇一作文章正在投稿阶段。这些科研成果对于临床转化具有极大的价值,他的第一个科研成果外泌体负载人工血管解决了人工血管钙化的问题,目前已经开展了大动物实验。如果该成果转化成功将解决全球每年140万心血管病人的痛苦。他的第二个成果NO靶向递送人工血管则有望解决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NO递送的问题,目前他和他的同事们已经着手与上海市儿童医院开展合作,期望能够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该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大格局、大胸怀、大视野。在学期间,他每年都参与组织博士生论坛,与本领域博士生交流学习心得。同时他也积极参加本领域的国际会议。曾参加“亚太地区基质生物学大会”获得了最佳poster奖;参加“国际纳米转化医学大会”获得了最佳poster奖及最佳报告人奖;同时受邀参加了在瑞士苏黎世举办的世界血管组织工程大会,在会议中,他通过与他所在领域的专家交流,极大的开拓了研究视野。

    周学长说“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在博士期间他申请并获得了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将赴美国东北大学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学习和交流。在此期间他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正值南开百年华诞之际,身为一名南开人,卫永禛感到无比的激动与自豪;他必将坚守母校公能之校训;践行母校知中国,服务中国之传统;传承周总理积极进取、无私奉献之精神;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