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科研攻关的挑战与担当

发布者:王一涵作者:魏雪莹发布时间:2020-05-31浏览次数:414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华大地蔓延,南开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启动早、行动快,集合在生物、医药、大数据统计等学科的尖端力量,从疫苗与生物制剂研究、流行病模型预测等多个方面开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工作者积极配合学校科研攻关工作,创新成果初现,为快速诊断、科学防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攻坚克难,勇担国家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生命科学学院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实抓好。面对疫情,生科人科研攻关的脚步一刻未停歇,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和时间赛跑。  

病毒检测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一环,病毒检测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着隔离、诊断、救治等一系列工作的效率。面对疫情,生命科学学院丁丹教授牵头,联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团队、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教授团队、深圳金准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开展联合攻关,十余名教授在缺少科研助手、抗体和试剂极其紧缺的情况下亲自上阵,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历时7天,成功研发出新冠病毒IgM/IgG抗体联合检测试剂盒,其中的快速检测卡可在15分钟左右完成检测,操作简便、容易判读、灵敏度高,并已实现量产。丁丹教授因在疫情防控中的卓越贡献,获得天津市青年五四奖章(加授)。



二、科学疏导,传递南开声音



配戴口罩是目前预防新型冠状肺炎非常重要的手段。张晓东教授致力于开发“抗病毒口罩”,从生物角度出发,高效截留和吸附病毒,提高防控效果,达到阻止病毒传播的目的,同时应用生物医药技术,开发“抗新型冠状病毒治疗性多肽雾化制剂”;除此以外,由洪章勇教授牵头,中国科学院院士阎锡蕴、南开大学副校长王磊以及黄兴禄、刘新奇等教授组成核心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联合攻关,进行抗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工作;由张宏恺教授负责,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的南开团队,从康复病人血液中分离中和性抗体及抗体工程改造,希望尽快获得针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全人源中和性抗体,用于病毒诊断和疫情防控。

一项项科研成果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生命科学学院广大科研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的付出与汗水;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展现了新时代生科人心系祖国、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和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三、凝心聚力,助力疫情防控


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龚克等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并勉励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科技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总书记的鼓励让生科人更有勇气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在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生命科学学院科技工作者正用实际行动,展现责任担当,努力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将领先的科研成果汇入疫情防控的时代洪流,把闪光的足迹镌刻在抗击疫情的伟大征途上,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贡献南开力量,进一步通过学术研究在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