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副主任马长虹来到生命科学学院,为生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宣传”专题讲座。学院团学骨干培训班全体学员、各学生组织宣传骨干、各系、部门负责宣传的教师参加讲座,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行政副院长出席。
新的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宣传呢?马长虹提到,媒体存在的意义,就是传递声音。她以南开大学微信公众号中的一篇推送——“图书馆这个新专区,你一定要来!”为例,结合与新华社新媒体运营人员的交流内容,告诉大家,新媒体报道标题需要具有灵活性和吸引力,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有传播力才有影响力”,马长虹讲到,信息的背后是价值观,通过宣传,其内容能够被更多的人听到,进而达到“外树形象,内聚人心”的效果,这正是宣传工作的努力方向。
马长虹还为大家讲解了新媒体内容发布的相关理念。她指出,新闻写作技巧是基础能力,如何跟别人打交道是关键要点。马长虹结合自己毕业之初的工作经历,向大家展现了采访能力的重要性。此外,她还提到了宣传中产品包装的问题。新媒体背景中,阅读方式碎片化、写作方式包装化、传播方式病毒化、广告投放精准化,媒体要综合考虑内容发布的各个方面,重视对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包装。
马长虹把新的媒体环境产生的影响,分两个模块进行了阐述。其一是对普通受众的影响。媒体环境的变化促成了受众接受信息方式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的不同被细分成了不同领域的分众。同时,受众参与改变社会的程度也随着媒体形式的发展而加深。受众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与信息发布者进行交互,甚至于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改编网络电视剧的结局。在社交媒体上,普通人的权力也尤为凸显,其中积累了较大影响力的人,则成为了关键意见领袖。此外,新媒体环境还影响着广告投放方式,推动着业界的整合与转型。
其二是对事业单位和机构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平台的多元化给单位的宣传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与机会,曾经的外宣工作会投入大量精力到媒体关系维护上,如今,单位可以通过自己的官方公众号完成不分内外的宣传活动,掌握相应的话语权。但是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对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议最后,马长虹从舆情处理、增强媒体影响力等方面对学生的提问一一进作了解答。不少同学表示,自己通过这次讲座加深了对新媒体宣传的理解,也希望能有机会参与到新媒体运营的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