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余新忠教授在二主楼B204为两百余名师生带来了“名师引领”通识课《生物科学现状与未来》第八讲《历史的视角及其意义——以瘟疫认识史为中心的思考》,课程通过互动教室在津南校区同步直播。
“在座的同学如何看待历史呢?”讲座以一句提问开场,引出“历史对于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的观点。作为人文社科类学科的专家学者,余新忠教授在讲述具体内容之前先提出历史研究不是单纯的“翻故纸堆”和“啃死人骨头”,而是要从历史中去寻找新的未被人所关注的内容进行重新的研究和思考。他指出,很长一段时间里,历史学研究者并不关注生物与医学。四十多年前,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在探究西方的兴起时,发现天花病毒对欧洲成功征服新大陆起到了重要作用,进而完成了具有开创性的经典著作《瘟疫与人》,推动了史学界疾病医疗史研究的蓬勃开展。余教授谈到,在他本人在南开读博期间,经过长期思考和选题,选择了清代瘟疫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促进了国内学术界对于历史上的生命与医疗的关注。他的研究在2003年“非典”疫情和2020年新冠疫情的都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反响。所以说,以史为鉴可以更好的发挥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在现实中的作用。
余新忠从叙事的角度向同学们介绍我国古代对于瘟疫的叙述和认知。他引经据典,用古代文献中对于瘟疫的描述和有关瘟疫应对的叙事,直观向同学们展示了古代对于瘟疫的描述和对其产生原因理解的局限性,引发同学们从历史角度去思考人与瘟疫的关系。
除此之外,余新忠还阐述了传统瘟疫叙事中的灾疫文化和近代对瘟疫认知的演变。传统瘟疫的关注点主要聚集在瘟疫的反应和应对上,希望以此来构建社会价值与秩序,弘扬主流道德体系。而到了近代,通过一代代科学家的努力,人们对瘟疫产生的理解由“鬼神”转变为了“病菌”,应对措施也从“避疫”变为了“防疫”。
最后,余新忠讲述了从历史视角看待瘟疫的现实意义。曾几何时,人类认为发明疫苗就能消灭病毒,但“非典”、新冠疫情的暴发都在提醒着我们,征服是不现实的,无论是人还是病毒,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想让人类更好的生存,就要避免人类的恣意妄为。如果病原微生物生存空间受人类的干扰越来越小,那么人类受到疾病的冲击自然也会越来越少。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向余新忠提出了许多有关生物发展历史的问题,余老师的回答生动而不失严谨,引得现场掌声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