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9日,教育部微生物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召开2022“微生物学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建设”交流研讨会,研讨会以在线视频会议形式召开。来自十多所成员高校的近百位教学名师与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微生物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参建院校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系承办。
会议由教育部大学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微生物学课程群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负责人、武汉大学陈向东教授致辞。陈向东回顾了虚拟教研室的申报历程,并对各成员高校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虚拟教研室微生物生理学及相关专业课组长、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潘皎副教授介绍了国家一流课程《微生物生理学》的建设情况和经验。该课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O-AMAS有效教学和过程式、综合性考核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卫辉教授进行了题为“全英文讲授《微生物遗传学》的探索”的报告。他介绍了全英文授课模式下,《微生物遗传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且创新性的建立了Scientific English-Literature Reading-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递进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同时进行了全英文慕课的课程建设工作。以上英文教学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水平,以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谢建平教授进行了“《免疫学导论》课程设计与教学体会”的报告。他从免疫学导论的教材和参考书、教学内容选择与安 排、教学结合生活和学科进展的案例三个方面,介绍了《免疫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强调了需要在选定基础教材的同时综合多本教材精华,同时课程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和最新学科进展,教师尽可能具有一线及前沿的科学研究经历。
武汉大学徐可教授介绍了《病毒流行病与人类社会》核心通识课建设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学团队情况、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与教学创新、预计成果、参考书及文献等内容。课程通过将科研实践、社会热点、病毒实验室参观等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病毒流行病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挺教授分享了理科院校开设《微生物发酵工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他介绍了微生物发酵工程的概念、课程的授课目标、课程背景、依托平台、授课对象、建设目标、课程组成员等。同时,还重点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体系的完善,包括搭建“三位一体”的微生物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微生物发酵工程教学改革、开拓新形势下有效教学新模式等。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喻其林教授带来了“教研相长,交叉融合——《真菌学》课程建设的教学探索”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南开《真菌学》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发展历史、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以及真菌学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随后,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分享了真菌学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相互促进的经验,以及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交叉融合。
南昌大学吴兰教授介绍了《微生物生态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提出课程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核心要素,鼓励进行云课堂、文献库、报告、学术论坛等多环节的线上资源建设,同时强调了建立导师制、参与科研项目,以及在课程中融入和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陈向东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鼓励各位老师充分利用教育部微生物学虚拟教研室平台,增强交流,分享在微生物学教学与课程建设方面的经验。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据悉,微生物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以数个国家级微生物学一流课程团队为核心,联合全国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22所高校共同组成,范围涵盖各类微生物学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及实验课。在试点建设期间,将通过定期线上线下教学交流、高水平教材的合作编写和教学资源建设,举办各种教研活动、师资培训等措施,形成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和创新性的微生物学教学研究群体,促进全国微生物学相关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