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9日,应生命科学学院肖金花教授邀请,云南大学东陆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于黎教授做客“百年南开之生命讲坛”,开展了以“哺乳动物杂交物种形成和表型多样化”为主题的学术报告。报告开始前,卜文俊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于黎教授的研究经历及主要研究成果。
本次报告主要围绕黔金丝猴和亚洲黑熊杂交物种形成和表型多样化、哺乳动物高海拔适应进化机制和哺乳动物蚁食性适应进化机制等三个主要内容展开,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为大家揭开了哺乳杂交物种形成以及表型多样化的神秘进程。
首先,于黎教授以“什么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这一科学前沿问题引出“杂交物种形成是物种和表型多样性快速产生的重要机制”,结合杂交物种形成的演化特征即所有群体或个体基因组混合亲本组分、具有新的表型性状(生理功能或形态特征)以及与两个亲本间建立有效生殖隔离,介绍了两个快速物种形成和适应辐射的哺乳动物类群:金丝猴属和熊亚科。向大家阐明了黔金丝猴和亚洲黑熊杂交物种形成,证明了杂交在哺乳动物新物种形成和表型进化中的重要性。
其次,于黎教授指出除了杂交物种形成导致表型多样化之外,表型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接着以金丝猴属物种为对象,基于多层次研究,包括比较基因组学和群体基因组分析,转录组分析等,发现金丝猴高原适应相关基因和生物学过程(能量代谢、血管发生、DNA修复、肺功能、心脏收缩),向大家阐明了与金丝猴物种适应高海拔环境相关的遗传机制,显著延伸了对高海拔适应的复杂生物性状的理解。
最后,于黎教授介绍了食蚁哺乳动物特殊食性的演化适应机制。蚂蚁和白蚁是一类特殊的食物来源,富含高蛋白、高脂肪、几丁质和海藻糖,还会分泌蚁酸和生物碱等有毒物质,于黎研究团队以食蚁兽、针鼹和穿山甲三个独立演化的食蚁哺乳动物类群为对象,通过“共生总基因组”研究,发现宿主与肠道微生物协同演化出了将几丁质消化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并且在宿主基因组与肠道微生物组中都发现了与外源物质代谢和解毒相关的通路显著富集。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哺乳动物的食性演化以及宿主与肠道微生物对动物生理功能的协同作用。于黎教授表示哺乳动物杂交物种形成和表型多样化等相关问题仍有待于探索。
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的方式进行,参会人员超300人。报告结束后于黎教授详细解答了参会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本次报告让大家对哺乳动物的物种形成及表型多样化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为大家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