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新开课程《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开启第七讲。本次课程邀请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技术学院及李光前医学院终身正教授、工程学院副院长,Web of Science高被引学者浦侃裔教授,以“应对光学成像挑战助力生物医学研究”为主题为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带来一堂精彩课程。
课程伊始,浦侃裔教授以生动的语言为同学们介绍了分子光学成像的定义和其在生物学与医学领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生物组织自发荧光干扰和荧光组织穿透性差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光学成像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发展。
针对上述困境挑战,浦侃裔教授引出了自己团队在分子余辉成像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基于有机长余辉发光材料在停止激发源后能够持久发光的特点,浦教授团队设计出无需实时荧光激发、高灵敏度的分子余辉探针,极大程度降低了生物组织自发荧光带来的背景噪音,将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信噪比提升两个数量级。进而,通过对探针分子结构进行改良,将声敏剂与余辉底物通过共沉淀法制备成纳米药物,设计出可在超声刺激下产生余辉发光的分子探针,解决了光线难以穿透生物组织的问题。另外,浦教授团队还根据肿瘤治疗的临床特性,设计出可受X射线激活产生余辉的分子探针,通过改变其分子结构实现了对肿瘤的特异性识别,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浦侃裔教授在介绍完“余辉三部曲”后,又提出了 “光学成像如何实现人体内无创检测”的新问题。通过设计多种具有肾脏高清除力的光学探针作为人工尿液标志物,研究团队实现了凭借尿液光学分析以监控体内不同变化,这项研究对于急性肾衰竭的早期检测和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应用于检测免疫治疗的肿瘤微环境,以非侵入式的手段取代了取血和穿刺等传统方法,对免疫微环境较冷的肿瘤和免疫微环境较热的肿瘤进行评分,进而实现免疫治疗效果的预测。
浦侃裔教授的精彩讲座引发了同学们的强烈反响,现场师生围绕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与浦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此次报告拓宽了生科学子们的研究视野,延展了科研思路,同学们获益良多。
据悉,《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是生命科学学院和尚德书院于2024年创办开设的课程,面向全校研究生。本学期将邀请10位校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授课,致力于构建“三维融通、五育并举”的贯通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实现“古今贯通”“中外融汇”“文理交叉”的课程目标,为我校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丰富的跨学科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