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引领”通识课《生物科学现状与未来》第十二讲——刘志杰教授带来《从结构生物学角度探讨生命科学的发展》

发布者:孙瑞泽作者:王一润,孙瑞泽发布时间:2024-05-31浏览次数:10


 522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上海科技大学大道书院院长、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刘志杰教授登上生命科学学院“名师引领”通识课“生物科学现状与未来”的讲台,为南开学子授课。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学科发展前沿,吸引了生命科学学院200余名师生到场参加。

刘志杰教授以伦琴1895年发现X射线作为引子,将结构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娓娓道来。X射线的发现打开了结构生物学发展的大门,沃森和克里克应用X光衍射技术确定了DNA双螺旋结构,晶体X射线衍射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确定蛋白质分子三维结构成为可能。由此,结构生物学成为人类破解生命奥秘的重要手段。

随后,刘老师具体介绍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对人体苦味感受器的最新研究成果。人类口腔只有三种受体对咸与鲜这两种味道进行感知,而用来感受苦味的受体却多达25种,这是因为对苦涩味道的识别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预警机制,能够帮助人们避免食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刘老师还着重介绍了TAS2R46TAS2R14两种苦味感知受体,其中TAS2R46的配体与受体之间具有独特的配体-受体结合机制,可以迅速将苦味信号传递至大脑,而TAS2R14受体具有独特的配体识别机制,同样能够实现对苦味的迅速感知。其中TAS2R14工作也在课程当天于《Nature》杂志在线发表。

课程最后,刘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当前国际结构生物学界的研究前沿,向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期望,鼓励在座的同学们在当前人工智能的时代中积极学习AI相关的知识,以AI技术武装自己的头脑,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大的助力。

在课后独具特色的面对面交流环节,刘志杰教授与十余名选课同学代表围绕着人工智能、交叉学科、苦味受体等话题深入交流讨论。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课程开拓了科研眼界,学到了很多结构生物学的前沿理论,在课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密切结合,让人深受启发,也让自己对结构生物学这一学科更感兴趣。(通讯员:王一润,摄影:王一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