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添锦)10月15日上午,生命科学学院关工委组织开展集体学习活动,退休教授张金红老师与学院全体辅导员齐聚学院会议室,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对下半年关工委的工作开展计划进行谈论。张金红围绕“如何根据专业特点做好学生工作”的主题,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辅导员进行集体谈话。

张金红老师结合生科院关工委工作经验与学科育人规律,开篇点明学生工作的初心内核。学生工作不是标准化作业,而是个性化陪伴,核心在于摸准学生的脉搏。她指出,当前学生成长背景多元,需求呈现分层特点,新生面临从高中到大学的环境适应、学业方法转型难题,部分学生易出现焦虑情绪;高年级学生则聚焦就业规划、考研备考,同时承受着心理压力与未来选择的双重考验。“不能用‘一套方案’应对所有学生,”张金红强调,需通过日常谈心谈话、课堂观察、班委反馈等多渠道掌握学生动态,比如对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采用“一对一沟通”倾听需求;对精力充沛、乐于实践的学生,引导参与志愿服务、学科竞赛,让工作“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
辅导员老师们结合一线工作场景和存在问题与张金红老师展开交流,大家谈到,工作中曾存在“重活动数量、轻实际效果”的情况,在精准思政的要求下,学院今年开展思政工作进行了诸多探索。如何实现“精准”,张金红老师指出:作为教育者,要“破除功利化倾向,学生工作要‘沉到实验室、扎进学生群体里’”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张金红老师结合自己之前担任教师以及目前担任督导组教师的工作经历,用朴实的话语告诉辅导员老师们如何做好育人工作。辅导员老师们受益匪浅。王一涵分享道:比如“课后主动跟进实验报告不合格的学生,联动助教和专业老师帮他们分析报告中的问题;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接‘科研助研岗’,既缓解经济压力又培养科研能力,这些‘接地气’的举措,比单纯的活动更能打动学生。”大家一致认为,唯有摒弃“重形式、轻实效”的功利思维,以“走心”的投入关注学生专业成长与身心发展,才能真正契合生科院“培养高素质生命科学人才”的育人目标。

此次集体学习不仅梳理了生科院学生工作的重点难点,更明确了“学科特色+精准育人”的工作思路。下一步,生科院关工委将持续联合辅导员队伍,结合学科优势特色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工作的专业性与温度,助力生科院学子在学术道路上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