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添锦 许婷婷)10月23日,生命科学学院系列活动特邀95岁高龄的学院退休教授马德如老师主讲,宣讲主题为《漫谈新纪生物学——系统生物学 勃然而兴的新生物学》。学院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循着马老师的人生足迹,聆听他赤诚奋斗的岁月故事,沉浸式感受老一辈教育者的家国情怀与育人初心。

活动伊始,学院党委书记谢桂玲致开场词,对马德如老师不顾高龄、专程为师生分享的心意表达崇高敬意,随后向在场师生介绍了马老师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深耕历程与育人贡献。
随后,马德如老师以“我与生命科学的一生羁绊”为切入点,缓缓讲述自己的求学与从教经历。1947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生物学系,因亲历民族苦难,在党员师长的感召下主动投身爱国运动,并于1949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调入南开大学后,他深耕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光照的改变对植物光合作用瞬时效应的影响,并牵头制定天津市首个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他深情回顾了与学科创始人李继侗先生的三段师生情,结合自身经历叮嘱在场学子,从事科研工作最关键的能力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马老师谈及生物学发展的四个时期,最初是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将生物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自然科学;其次是进化论横空出世,细化到基因层面,融合了《物种起源》,多位科学家协同努力,构建出了“综合进化论”;随后是克里克和沃森提出DNA双螺旋模型,标志着人们开始研究生物大分子,而今世纪之交,生物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将先前所有的生物理论归结为一个大一统模型,也就是马老倾尽毕生所研究的系统生物学。
几十年来,马老师与爱人徐杏阳教授勤勉不辍,坚持翻阅系统生物学的相关文献,整理笔记,出版了多部专业书籍,为国家新教材奠定了基础。在分享科研心得与处世准则时,马老师结合自身学术经历,向在场学子传递“追求新知、捍卫真知”的理念。他回忆起1977年发表《生命的发生和它的意义》一文时的思考,以“道路曲折,前途光明”诠释生命进化的辩证规律。即便退休多年,他与老伴仍完成三万字的《系统生态学浅说》初稿,给青年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这份“活到老、学到老”的热忱,让在场学子深刻体会到老一辈学者对生物学的赤诚热爱。
活动临近尾声,马老师面向青年学子送上饱含期许的寄语。他叮嘱大家,科研路上要始终秉持“求真务实、探索真理”的态度,在直面难题时不退缩、勇攀学术高峰;同时寄语生科青年:“希望同学们能够敢于创新,大胆突破传统,同时也要保持一颗热爱学习的心。”质朴的话语里,满是老一辈对青年一代的深切厚望。

活动最后,谢桂玲向马德如老师赠送了精心制作的纪念相册和纪念牌,学生代表向马老师赠送鲜花,以此表达青年学子对老一辈学者的敬仰与感谢。



此次活动不仅让在场师生近距离触摸到老一辈学者的精神脉络,更搭建起一场跨越代际的“薪火对话”桥梁。参与活动的学生纷纷表示,将以马德如老师为榜样,把这份赤诚与坚守融入学术之路,努力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生命科学领域人才。



